1.1 氢甲酰化非均相催化剂

2025-01-16

氢甲酰化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反应过程,其产品年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,该过程利用相对廉价的烯烃和合成气生产相应的醛。目前广泛使用的氢甲酰化工艺为均相催化,存在产物分离困难和贵金属Rh流失等问题。课题组针对氢甲酰化反应,开发高性能非均相催化剂,在Chem期刊发表氢甲酰化综述文章(Chem, 2022, 8, 2630–2658, ESI高被引)。

课题组通过分析一系列非均相Rh位点的电子结构,发现Rh2P具有类似Rh-膦配合物的电子状态。在苯乙烯的氢甲酰化反应中,无机磷化物Rh2P也可以减小CO插入步骤的活化能,进而提高反应活性(ACS Catal., 2021, 11: 1787–1796.),TOF可以达到~1500 h-1。将这一结果与双金属效应结合,制备得到了Rh-Co双金属磷化物,其活性与Co掺杂量满足火山形关系,极值点位于Rh7Co1P4,TOF可以达到2500 h-1ACS Catal., 2021, 11: 9850-9859.)。随着Co的掺杂,磷化物表面决速步的活化能逐渐减小,同时H2的吸附强度也会减弱,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火山形的曲线。

1746858907771.jpg

(a)不同Rh位点的d带电子态密度;(b)Rh(111)和Rh2P(111)表面的苯乙烯氢甲酰化反应路径;(c)Rh-Co双金属磷化物在苯乙烯氢甲酰化反应中的活性与Co掺杂量的关系;(d)Rh-Co双金属磷化物表面苯乙烯氢甲酰化的反应路径

基于Rh-Co双金属磷化物的结果,课题组进一步提出δE = Eac + Ead,其中Eac为表面反应决速步的活化能,Ead为H2的吸附能。利用Rh-Co双金属磷化物在苯乙烯氢甲酰化反应中的数据,发现表观活性的对数值与δE线性正相关。进而提出可以使用-δE来预测不同活性位点的苯乙烯氢甲酰化活性(图3)。利用这一筛选策略,课题组进一步开发了Rh7Pd1P4活性位点,其活性略高于最佳的Rh-Co双金属磷化物(ACS Catal., 2021, 11, 15235–15243)。

1746858943214.jpg

(a~e)Rh基双金属磷化物催化剂的XRD和HAADF-STEM结果;(f)不同过渡金属掺杂的Rh基双金属磷化物催化剂的活性预测趋势;(g)表观活性与-δE的关系